翻页   夜间
上广电小说网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四章【丰氏集团】
 
  
项梁、项羽在江东起事,他们狠抓枪杆子建设,组建了项家军。自古善战多私兵,项家军也的确是一支很能打的队伍。与这种武力起家的路线不同,刘邦崛起的资本与依靠,是另外一种东西,我们称之为“丰沛集团”。
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有限的。想要在改天换地的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团结成一个坚定的整体,沉浮与共,生死相扶。丰沛集团就是由地域因素凝聚起来,以刘邦为核心,交织着情感和利益,在历史机遇的不断推动下,在刘邦尽心尽力地打造下逐渐形成的。
相比较而言,项家军更具有战斗力,丰沛集团更具有生命力,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刘邦正是依靠着丰沛集团,才一次又一次散而复聚,败而弥坚,笑到了最后。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想要把一群人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激励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各展所长的同时,又能让他们精诚合作,共图大业,这可一点也不比建设一支军队来得容易。
在我们的印象里,刘邦就是个流氓无赖,整天偷鸡摸狗,蹭吃蹭喝,既不成家,也不立业,气得他老爹刘太公经常骂他是个不成器的败家子。但是,毛 也说了:“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太公肯定没有毛 看得准啦,那么,刘邦他到底厉害在哪儿呢?
刘邦,小名刘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在家排行老四,上头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这都是一个妈生的,名字是按伯仲叔季(相当于一二三四)来取的,刘季就是刘小四的意思,后来发达了,总不能还叫个刘小四啊,于是改名刘邦。刘邦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刘交。刘邦最喜欢这个弟弟了,后来封他为楚王。
刘邦出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末期,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东方各诸侯国的贵族们为了救亡图存,无不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社会上,养士之风由此盛行。在当时,以养士闻名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就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
“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在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礼贤下士,养士三千,自成一派势力,曾先后两次力挽狂澜,击退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一时间,威镇诸侯,天下景仰。
少年时代的刘邦就是信陵君的脑残粉,为了追随偶像的脚步,他离家出走,自费前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打算投效在信陵君门下。半路上才听说偶像已经在不久前身故了,缘悭一面,刘邦无限伤感。
后来,又听说信陵君过去的门客张耳仗义疏财,急人之困,颇有信陵君遗风,现正在外黄(今河南民权县)招揽门客。刘邦心动,于是又自费前往外黄,投奔了张耳。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交好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上说:“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我们知道,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这一年,刘邦才14岁。在今天的人们看来,14岁还是个孩子的年纪,应该正在读初中。但是在当时,十几岁的少年们,已经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开始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了。
少年刘邦身上就有着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情怀,还有着投身权门、建功立业的野心。这么有品的小流氓,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他为“游侠儿”,是的,刘邦就是在那个年代很普遍的一个游侠儿,游食在外,任侠于心。
可是秦国实在太厉害了,六国终究还是没能扛得住,一一亡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这一年,秦始皇39岁,刘邦36岁,其实他俩算得上是同龄人。现在,天下是大秦的天下了。大秦厉行法治,尊崇法家。而法家却不喜欢游侠,他们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生和游侠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严厉打压。
面对新形势,刘邦很识趣,他不再坚持走游侠之路,而是选择了向新**靠拢,在体制内抓机遇、谋发展。
刘邦一面表示拥护大秦,拥护大秦皇帝,一面又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终于当上了一个秦朝的底层小吏——泗水亭长。秦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主要负责一亭的治安工作,兼管民事,相当于现在的片警兼街道办主任。
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的说法,像亭长这样的小吏,就是由当地的县太爷任命的,朝廷压根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县太爷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比如征税、征徭役、维持社会稳定等等,他一定会选用当地豪强来当这个基层干部的。你让一个老实人来当,他也当不来啊,弄不好就得罪了地头蛇,那还不得被人家给打死啊!如此看来,刘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混混,他在当地应该是一个颇有势力的人物!
刘邦在外闯荡多年,小伙伴们都觉得这哥们见多识广,是个有办法的人,现在又混了个亭长当当,你看,人家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所以一遇上什么大事小情都找他拿个主意。刘邦为人慷慨仗义,乐于助人,因为他要效仿偶像信陵君嘛,但是人家信陵君是天潢贵胄,有钱有势,自然有无数人去投奔他,你可没这个条件啊!
刘邦只好在哥们义气上做文章,慢慢地发展小弟了,这就需要很高的情商,很高的个人魅力了。不得不承认,这哥们真的很会来事,他在当地很得人心,威望很高,收获了不少死忠粉。不仅如此,他和县里的大小干部们也搞得很好很融洽,诸如萧何、曹参、任敖、夏侯婴等人,都跟他穿一条裤子。
我一直很奇怪,刘邦这个蹭吃蹭喝的家伙,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小弟忠心效力呢?夏侯婴被刘邦误伤,为什么宁愿自己坐牢挨打,也不愿告发他呢?刘邦的老丈人真的会看相吗,为什么宁愿得罪县太爷也要把女儿嫁给他呢?……
如果把游侠儿比作今天的古惑仔,那么刘邦就是当年的沛县扛把子。人虽粗俗,却很仗义,后来又混进了干部队伍。在当地,这哥们黑白通吃,比县太爷还罩得住。弄明白了这一点,很多疑问都豁然开朗了。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刘邦,是因为他志向远大,那他有什么志向呢?当皇帝!当皇帝!当皇帝!这可就不是铜锣湾扛把子浩南哥能比的了。
刘邦什么时候有了当皇帝的念头呢?据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刘亭长带队到首都咸阳服徭役,恰巧碰上秦始皇出巡,那场面,就两个字,霸气!刘邦目送车队走过去之后,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从这一天开始,秦始皇嬴政成了刘邦人生中的第二个偶像。偶像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刘邦,是因为他不仅志向远大,而且敢想敢干。为了超越偶像,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着手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舆论宣传。
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刘邦连他老爹都坑了一把,他对外宣称自己是他妈刘媪和一条蛟龙所生,是什么“赤帝之子”,不知他老爹听后有啥反应。他还经常到王媪、武负这俩寡妇开的小酒馆里赊酒喝,喝醉了倒头就睡,这俩寡妇对外宣称说,刘邦睡着了以后,经常会看到蛟龙出现,盘桓其上。这以后,刘邦每次去喝酒,屁股后面都会跟着一大帮子人等着看蛟龙,小酒馆的生意因此火爆。
刘邦不仅卯上了“蛟龙”,还在看相算命这事上大做文章,据说他老丈人吕太公就是因为看出了他有大富大贵之相,才把女儿嫁给了他,搞得人们一直以为刘邦这哥们是个靠脸吃饭的主。
刘邦这样长此以往、不遗余力地造自己的谣,有意思吗?还真有意思,因为“楚人好巫,每事必卜”,在楚地,搞封建迷信活动很接地气,很有市场。当初陈胜、吴广起事时,不也搞的这一套嘛!
另一方面,人力储备。
话说这一年,刘亭长又带队去服徭役了,这一次是去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这可是个九死一生的活儿啊,很多人刚出发不久就跑了。刘邦心里一盘算,现在就算到了骊山也没法交差了,秦法严酷,弄不好要砍头的,干脆把他们全部都放了,大家伙一起跑路吧,这就是“丰西泽纵徒”事件。这些被刘邦释放的刑徒们感念刘邦仁义,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甘效犬马之劳。刘邦就带着这帮子人,躲进了芒砀山,当上了山大王。
看起来,刘邦好像是被“逼上梁山”了,真的是这样吗?造反事业急需亡命之徒,刘邦早就盯上他们啦!沛县的这些刑徒们难道不知道刘邦是本地黑白通吃的扛把子吗,只有跟着他才有活路啊!刘邦演了一出苦情戏,立马就笼络了一大票小弟给他卖命,这哥们做事,太靠谱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刘邦的老婆吕雉,这姐们也挺靠谱。话说刘邦躲进了芒砀山,吕雉经常和一些人进山去找他,估计是给他带些日常生活用品吧,吕雉每次都能一找一个准。人们很奇怪,就问她,你咋这么准呢?吕雉回答说:“我们家刘小四呆着的地方,上空中会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一定错不了!”沛县的年轻人听说了这件怪事,都跑进山去依附刘邦。
刘邦现在不是个通缉犯吗,不是应该隐姓埋名,躲得越远越好吗,怎么还会有人去投奔他呢?这芒砀山分明就是个革命根据地嘛!我们要看到,刘邦搞了这么多事,绝对不是被当皇帝的梦想给冲昏了头脑,他是很清醒的,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