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上广电小说网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二章【五帝】
 
  
时刻表就容易理解了,这部落说五点是天明,那个部落说是七点,比如,军令下去,天明攻击.....这边都上了那边还没出发,这哪能行。“蓺五种”种粮食,粮食即使食物也是军备物资。“抚万民”收拢民心。种粮食放在收拢人心前面,古人还是很实在的,用好听点的话说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教熊罴貔貅貙虎”训练特种部队。话说轩辕要做这么多事情,肯定不是一时能完成的,那这么多时间内炎帝在干什么?在什么不知道,估计本来想打,但诸侯们凑一块了,又没法打,实在无奈啊。大势,即是天命。
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与炎帝在阪泉之野打了三次会战,赢了。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不用帝命”,蚩尤部落是不是你的臣属暂且不说,既然是部落联盟,不听你的就要打,正义何在?为啥非要打?首先,蚩尤部落很强大,部落间相互侵袭在上古应该是常事,但发动战争是另一回事。也有蚩尤先进攻的说法,但既然是侃史记,就按史记的来。“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前面与炎帝开战没有专门说“徵师诸侯”,应该是省略的写法,但这里专门又写“徵师诸侯”就值得玩味了。炎帝打完了,但各诸侯手上还有那么多军队,想要长治久安???找个目标找个由头把诸侯的队伍拉出去消耗消耗,既安定了边民,也减弱了再次内乱的可能,消耗差不多了,自然乱不起来,武功有了,威望也有了,顺利进入文治就可能了。蚩尤,你倒霉了,没法, 谁让你恰好可以做那个目标,这也是大势,是天命。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前面两次用到大势这个词,既然大势已成,“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从而”,影从的意思。前面打蚩尤还要“徵师诸侯”,这会不用“徵师”那么强烈的方式诸侯都得自己来,老办法好用当然继续用,越打天下越太平,越打江山越稳固。铁打的江山,不打,怎么会铁呢。
“未尝宁居”黄帝大大,您实在是太辛苦了。
PS:史记,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自从五四改白话文以来,字同意不同,今人读古书,都常常不得其意,古代文化现在也失落的太厉害,很多都失传了。比如,史记-天官书,能看的明白的都少,能通其理的几乎没几个。俺水平有限,只能乱弹侃侃大山。既然是侃大山,那就以讲故事为主,不以文化等其他内容为主。国人尚古,尤以三皇五帝为最,三皇不可考,五帝,就按史记的来。五帝也是人,帝王也有故事。这乱弹以史记为原本,围绕书中人物侃侃大山讲讲故事。趁下午时间兴意而写,想到哪写到哪,有错莫怪,有砖想拍都随意,但恕不回复。以后如有时间就写点,后面还有善于治国的颛顼,能领兵的帝喾,强人尧,狠人舜,被赶鸭子上架的禹。没有不恭,只是乱弹。罪过罪过。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沉稳而有智谋,通达而知世事。这短短几个字,其实就相当不简单,评价是相当的高,而且很严谨。“谋”,办法。有人解释为计谋也有解释为智谋,但无论什么谋,能有行之有效的办法的人一定都很聪明。正行者被称为智慧,高阳成了颛顼帝后那是正统的再不能更正统了,当然是智慧。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智慧是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脚踏实地而有智慧的人当然能知世事而通达,这就相当的不简单了。下面看看这个智慧的人是怎么做的
依鬼神以制义”,历法有了,当然就到祭祀了。这里的鬼,不是现代人说的鬼,即使是现代人说的鬼,在古代也不是鬼样子吓人的那种,在古代,鬼者,归也。而这里的鬼也是指的神灵。鬼神,是指各种神灵。天地、山川的神灵,谷神、雨神等各种神灵。这里的祭祀应该是指国祭,大小各种本诸侯国内重要的祭祀。别以为祭祀仅仅只是古人迷信,这些国祭可是大型活动,共同的祭祀活动最能收拢人心,比如祭祖就最能团结家族关系。古人可不像现代人没事干时有如许多的东西和内容可以去幻想,很多现代人也许莫名其妙不可理解的行为和活动都有当时实际的需要。古代人少地多,要是有一身狩猎的本领,躲远点的山林里也能活了,那会也没户口本,也不需要什么建筑证才能盖房子,即使不让砍山林弄点土坯就能建一房子,也不用专门去购房被房子拖着,只要你能跑的了,跑到别的徭役没那么严苛的诸侯国还活的更好,所以在古代要保持一国强大,收拢人心最为重要,有时甚至使用暴力的手段不让民众流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仅能收拢人心,还能树立权威,稳定国家,更是相关于国统。到了后世战国时代,灭人国,必毁其宗庙,就是毁其国统。
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前面已经提到了“治气”,那么“治气”和教化是什么关系?怎么治气就教化了呢?其实还是和祭祀有关。在古代有个月中而祭的活动,现代人知道有祭月,月亮望月时最大最亮,望月就是月中时的月亮。其实古代的月中而祭不是祭月,只是后来发展成了祭月了。这个月中而祭,祭祀是也是神灵,而且不同的人祭祀的神灵是不一样的,月中而祭在先秦以降能被现代人知道的分为官祭和民祭两种,上古时期月中而祭是怎么祭祀的已不可考,至少俺是不知道的,那就拿先秦以后的月中而祭来说下。官祭的月中而祭应该是祭的是城隍,对,你没看错,是城隍。县衙官署的人在月中的夜里举行祭祀,还不用到城隍庙里去,就在县衙院子里就可以。一眼看上去这是杠杠的迷信活动是吧,其实是也不是。在祭祀的时候会历数上个月所做的工作,什么工作完成的还可以,什么工作完成的不好,但已经尽力了,剩下还有什么不足的希望神灵保佑。具体是啥俺记不清楚了,以前看到过这样的记载。乡里的里正可能祭祀的是土地。民祭祭祀的是什么就很多了,可以是土地,可以是先祖,民祭由家里当家的带领家人祭祀,历数上个月的家的事情,家人如何,孩子读了什么书,自己哪里没做好,再自我检讨下,就像每月工作报告。敬神灵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上古,有点类似后世儒家学说里的诚心、正意。如此行为才能行的正。行的正,家宅才得安,地方得安,国家得安。当然,行的正并不绝对会保证得安,外族入侵,恶人相逼,都会让人安不了。但如果先不论这些外来的伤害,自己都行不正,想安也安不了。由此其实可以知道,敬天,敬神灵,可不仅仅是迷信,神性源流的最初也是为了保护其人民,如果哪个教只有五迷三道没有保护的意义,那真才是杠杠的迷信或邪教。哈,扯远了。从国祭到官祭到民祭,不仅仅能收拢人心,当然也有那么点约束作用,当官的别乱来,举头三尺有神明,当民的别做恶事,好好过你的日子。想好好过日子的民众当然是比较容易统治的。如此就能顺利进行文治甚至无为而治了。中国从汉代以来非战乱朝代统治阶级都是外儒术内黄老,至少到宋代一直是如此。所以这个“治气以教化”也是相当的重要。了这么半天高阳到底做了什么?“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蓄养山林鱼泽禽畜,广泛耕种,制定历法,统一民众生活行为,祭祀神灵,举行国祭立其宗庙国统,训教官祭、民祭而化戾为安,这些在上古时期就是很好的治国典范。回到前面的话头,高阳至少有一个对手,那个没被本纪记载的堂兄弟,估计他的堂兄弟治国的本领不如他。他们还是对手的时候,黄帝有可能还健在,即使不在了估计间隔时间也不是太长,人心尚稳,不是动兵事的时机,这对对手能比拼的就是治国的能力。善于治国的高阳就稳稳的占了大势,占了大势自然就承了天命,“高阳有圣德焉”而登帝位。
和平年代,故事当然不那么精彩。但人心,久静则思动。思动了的人心,故事就会越来越有意思。
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族子”,这个族字也许是流变的错字,但被解释为侄子,应该没错。前文说过,黄帝的正统传承只有两支,颛顼以治国之能而胜出,从而得登帝位。颛顼还在位时,另一支的传承传到高辛,高辛是颛顼的侄子。颛顼崩,但登帝位的是他的侄子,而不是儿子,颛顼的儿子在五帝本纪里没记载,但在夏本纪里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就如前面讲颛顼帝时,五帝本纪里没记载玄嚣之子,但后面有高辛,所以,颛顼肯定有个对手,那么高辛也肯定个对手。但这个对手是不是鲧,这个不好说,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因为无法判定鲧是不是颛顼的长子。颛顼是在和平年代和平胜出的,其一般来说应该是长子,但鲧就未必,所以也不敢肯定。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会慢慢道来。关于鲧这个人物,还要先提两句,鲧,在现代绝大多数国人的心里,只是个治水不利而被杀的不光彩的人物,但其实鲧在五帝本纪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后面讲尧和舜的故事的时候会体现出其重要性,这里就先只提一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